今(2017)年5月15日,知名研究機構Data & Society對外發表了一份有關網路虛假訊息和媒體操控的研究報告,提到有一群心懷不軌的人士利用當前媒體的生態,企圖操縱新聞報導的框架與脈絡,透過議題設定的方式來傳播他們的理念。
假新聞和媒體商業模式脫不了關係。
假新聞(Fake news)是刻意以傳統新聞媒體或是社群媒體的形式來傳播的錯誤資訊,目的是了誤導大眾,帶來政治及經濟的利益。
為了衝高流量以便換取廣告收益,無論是傳統媒體或新媒體,皆熱中追逐各種易於傳播、渲染的內容,所以也愈來愈依賴一些假新聞或充滿羶色腥內容的報導。明知這樣的做法不對,但媒體產業卻無從抵抗,甚至有些業者開始沈淪。
當然,也因為這些不懷好意的組織對媒體的斧鑿痕跡太過囂張,而操縱手法也愈來愈粗暴,不但讓假新聞四處流竄,也降低了主流媒體在人民心目中的公信力,並且讓人們開始感到厭惡。
讀到這裡,也許你會想問:到底什麼是假新聞呢?
英國《衛報》的編輯保羅・查德維克(Paul Chadwick)認為,所謂的假新聞是指經過有心人刻意編造的虛假內容,以紀實的手法來包裝、呈現,目的是為了誤導大眾將把虛構事件當成事實,或質疑原本可經過驗證的事實。
這也讓我想起,英國牛津大學路透新聞研究所最近發佈了一篇有關全球新聞消費趨勢的研究報告,該報告調查了全球超過七萬名受訪者,發現全球消費者對於新聞媒體的信任程度普遍都不高,落在23%到62%之間。即便是向來以高度言論自由自豪的美國來說,也只有不到四成(38%)的受訪者表示可以完全信賴媒體;而我們的鄰國南韓,甚至低到只有23%,由此可見一斑。
很多人把這波假新聞肆虐的元兇指向Facebook,認為這家擁有20億會員的公司只顧著賺廣告費,卻沒有善盡把關的責任。為了杜絕假新聞繼續在Facebook這個全球最大的社群媒體平臺四處流竄,Facebook不但斥資1400萬美元經費開發假新聞的查核機制,也和財團法人新聞公害防治基金會、臺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以及新聞小幫手攜手合作,共同打擊假新聞。
為了防範不實報導大肆散播,Facebook官方在網站上張貼不實報導的辨認訣竅,希望可以幫助廣大的網友們遠離這些假新聞的干擾。
這十個原則,包括:
- 對標題持懷疑態度。
- 仔細留意網址。
- 調查新聞來源。
- 注意不尋常的格式。
- 檢查相片。
- 檢查日期。
- 查核證據。
- 參考其他報導。
- 報導是否只為博君一笑。
- 刻意捏造的報導內容。
綜觀這十點不實報導的辨認訣竅,其實箇中並沒有很繁複的要求,幾乎可說是很基本的判讀原則,但也許你會感到好奇──為何很多時候我們看到Facebook或LINE上面轉貼的假新聞,卻還是會相信呢?
原因是──現在的假新聞,已經變得更加複雜。
研究機構Data & Society,為大家整理出三類常見的假新聞:
- Real issues that don't deserve as much attention as they're receiving.(雖是真實事件,但不需要太關注,例如川普2016年的總統選舉策略,抨擊希拉蕊應公開所有信件內容。)
- Propaganda is weaponized speech that mixes truthful, deceptive and false speech, and is designed explicitly to strengthen one side and weaken the other.(利用人民的信任而精心設計偏頗的內容,常見於政治人物的粉絲專頁。)
- “Disinformatzya” is trying to pollute the news ecosystem, to make it difficult or impossible to trust anything.(不選擇正反方立場,不為了說服讀者,而是故意擾亂理性討論的環境,例如故意用攻擊性文字激怒對方。)
生活在訊息破碎化的年代,注意力已成了稀有的貨幣,也因此大家只注意標題或第一段文字。通常,基於搶快或新奇的心態,就沒有仔細推敲新聞來源和上下文的脈絡,便急著跟朋友圈分享。如此一來,便容易中了有心人以訛傳訛的圈套。
因此,往後在閱讀網路新聞的時候,要先確定這則訊息是否出自有公信力的單位。如果報導來自不熟悉的組織,可能就得特別留意了!注意一下這個組織的背景,或是合理懷疑一下發文的動機。此外,有些虛假的訊息也會經常冒用真人的照片來魚目混珠,大家也要特別注意,以免輕易被混淆視聽了。
想要當一個耳聰目明的閱聽人(特別是指大眾傳播媒體的觀眾、閱讀者或聽眾),便要加強媒體素養(Media Literacy)的能力。而根據維基百科的詮釋,「媒體素養教育」或「媒體教育」並非專指培養媒體從業人員的媒體專業教育,教育對象的主體是全體公民。教育目標在於培養全民具備有思辨與產製資訊的能力,可以用批判性的角度去解讀所有的媒體訊息。
輔仁大學新聞傳播系副教授陳順孝也提醒大家,公民不僅是有權接收資訊的閱聽人,同時也是有權生產和發送訊息的傳播者。
★ Photo Credit:Kayla Velasquez
★ 文章來源:本文原發表於《英語島》雜誌(English Island)2017年8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